![]() 具有雙緣發光二極體背光之顯示器
专利摘要:
一種電子裝置可具有帶有背光結構之一液晶顯示器。該等背光結構可產生穿過該顯示器中之顯示器層之背光。該等顯示器層可包括彩色濾光片元件、一液晶層及一薄膜電晶體層。該等背光結構可具有一導光板,其具有對置之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該導光板及其他顯示器層可組裝於諸如一金屬底盤及一塑膠底盤之支撐結構內。一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可在相對於該金屬底盤浮動之一位置中附接至該導光板之該第一邊緣。一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可在相對於該金屬底盤固定之一位置中附接至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 公开号:TW201323995A 申请号:TW101138506 申请日:2012-10-18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wen-yong Zhu 申请人:Apple Inc; IPC主号:G02F1-00
专利说明:
具有雙緣發光二極體背光之顯示器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電子裝置,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具有顯示器及相關聯背光結構之電子裝置。 本申請案主張2011年12月13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324,862號之優先權,該案之全文特此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 諸如電腦及蜂巢式電話之電子裝置具有顯示器。諸如電漿顯示器及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一些顯示器具有產生光之顯示像素之陣列。在此類型之顯示器中,背光並非必要的,原因在於顯示像素自身發光。諸如液晶顯示器之其他顯示器含有被動顯示像素。液晶顯示器中之像素可改變透射穿過顯示器以為使用者顯示資訊的光之量,但不產生光。因此,通常需要為液晶顯示器提供背光。 在諸如液晶顯示器之顯示器之典型背光結構中,使用導光板以分散由諸如發光二極體光源之光源產生之背光。可將諸如漫射體層及增亮薄膜之光學薄膜置於導光板之頂部上。可將反射器形成於導光板之下以改良背光效率。 為了提供滿意的背光照明,可能需要將發光二極體條定位於導光板之頂邊緣及底邊緣上。頂部發光二極體條及底部發光二極體條通常固定至金屬底盤。為了適應導光板(其沿其邊緣中之一者附接至金屬底盤)之熱膨脹,習知設計在發光二極體與導光板之間併入有相對較大之氣隙(例如,約0.6 mm之間隙)。此等大間隙之使用可對背光效率具有不利影響。不良之背光效率又可降低功率消耗效率且可減少電子裝置中之電池壽命。 因此,將需要能夠提供具有改良之顯示器及背光之電子裝置。 電子裝置可具有顯示器,諸如具有背光結構之液晶顯示器。背光結構可產生穿過顯示器中之層之背光。 背光結構可產生穿過顯示器之背光。顯示器可具有顯示器層,諸如彩色濾光片層、液晶層、薄膜電晶體層及偏光器層。背光結構可具有導光板,其具有對置之第一邊緣及第二邊緣。導光板及其他顯示器結構可組裝於諸如金屬底盤及塑膠底盤之支撐結構內以形成顯示模組。 在顯示模組中,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可在相對於金屬底盤浮動之位置中附接至導光板之第一邊緣。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可在相對於金屬底盤固定之位置中附接至導光板之第二邊緣。發光二極體可與導光板之邊緣相隔狹窄間隙以增強背光效率。 本發明之另外的特徵、本發明之本質及各種優點將自隨附圖式及較佳實施例之以下詳細描述而更顯而易見。 顯示器可具備背光結構。背光結構可為顯示器提供背光以便幫助裝置之使用者在各種周圍照明條件下觀看顯示器上之影像。具有背光之顯示器可提供於任何合適類型之電子設備中。 可具備背光式顯示器之類型的說明性電子裝置展示於圖1中。圖1之電子裝置10可為電腦(諸如,整合至諸如電腦監視器之顯示器中之電腦、膝上型電腦、平板電腦)、略小的攜帶型裝置(諸如,手錶裝置、墜飾裝置或其他可佩帶或小型裝置)、蜂巢式電話、媒體播放器、平板電腦、遊戲裝置、導航裝置、電腦監視器、電視或其他電子設備。 如圖1中所展示,裝置10可包括背光式顯示器,諸如顯示器14。顯示器14可為併入有電容式觸控電極或其他觸控感測器組件之觸控螢幕,或可並非觸敏顯示器。顯示器14可包括由液晶顯示器(LCD)組件或其他合適顯示像素結構形成之影像像素。在本文中有時可將使用液晶顯示器像素形成顯示器14之配置描述為實例。然而,此僅為說明性的。若需要,則可將任何合適類型之顯示器技術用於形成顯示器14。 裝置10可具有外殼,諸如外殼12。有時可被稱為外罩之外殼12可由塑膠、玻璃、陶瓷、纖維複合物、金屬(例如,不鏽鋼、鋁等)、其他合適材料或該等材料中之任何兩個或兩個以上者之組合形成。 可使用其中一些或所有外殼12被機器加工或模製為單個結構之一體式組態形成外殼12,或可使用多個結構(例如,內框架結構、形成外部外殼表面之一或多個結構等)形成外殼12。 顯示器14之橫截面側視圖展示於圖2中。如圖2中所展示,顯示器14可包括背光結構(背光單元)18。背光結構18可包括:諸如發光二極體光源24之光源、諸如導光板22之導光板、光學薄膜42,及諸如反射器20之反射器。在操作期間,發光二極體光源24可發射光50至導光板22中。導光板22可由透明塑膠之矩形薄片形成。歸因於全內反射之原理,光50可在導光板22內行進。經由導光板22之上表面逸出之光可在方向Z上穿過上覆顯示器層且可充當顯示器14之背光。經由導光板22之下表面逸出之光可由反射器20在向上方向上反射回。反射器20可由諸如白色塑膠之反射性材料形成(作為實例)。光學薄膜42可包括增亮薄膜層、漫射薄膜層及補償薄膜層(作為實例)。 顯示器14可具有諸如偏光器層34之上偏光器層及諸如偏光器層26之下偏光器層。偏光器層26可使背光50偏光。薄膜電晶體層28可包括薄膜電晶體電路之層及相關聯像素電極之陣列。撓曲電路電纜40可將影像資料提供至顯示驅動器積體電路38。作為回應,顯示驅動器積體電路38可控制層28中之薄膜電晶體電路,以使得像素結構(諸如,在薄膜電晶體層28上的薄膜電晶體結構及像素電極陣列中之相關聯像素電極)產生對應於待顯示之影像資料之電場。由薄膜電晶體層28上之每一電極產生之電場將液晶層30之相關聯部分中之液晶的取向調整一相應量。隨著光行進穿過顯示器14,對液晶取向之調整會調整已穿過層30之光之偏光。當此光到達上偏光器34時,光之每一像素之偏光狀態衰減與其偏光成比例之一量,從而為使用者形成可見影像。 彩色濾光片層32可含有用於向顯示器14提供形成彩色影像之能力的彩色像素(例如,紅色濾光片元件、藍色濾光片元件及綠色濾光片元件)之陣列。密封劑36可用於將液晶層30密封於顯示器14內。若需要,則可將額外層(例如,觸控感測器層等)包括於顯示器14中。透明玻璃或塑膠之可選層可用於為顯示器14提供保護性覆蓋物,如由圖2之覆蓋層14C說明。 為了提供具有足夠強度及均勻性之背光照明,可能需要自導光板22之一個以上邊緣發射光50至板22中。如圖3之導光板22之頂視圖中所展示,(例如)可使用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諸如沿著導光板22之頂邊緣之發光二極體24T)且使用沿著導光板22之底邊緣的第二發光二極體24B的條將光50發射入導光板22中。隨著背光行進穿過在背光單元18上方之顯示器層之像素結構(圖2),像素結構為裝置10之使用者顯示影像。 圖4為可用於形成顯示器14之顯示模組之顯示器結構的分解透視圖。如圖4中所展示,顯示器14可包括支撐結構,諸如支撐結構46及支撐結構48。諸如頂部發光二極體條24T之頂部發光二極體條可安裝於諸如撓曲電路44T之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撓曲電路」)上,且諸如底部發光二極體條24B之底部發光二極體條可安裝於撓曲電路44B上。諸如撓曲電路44T及44B之可撓性印刷電路可由聚醯亞胺薄片或其他聚合物層形成,且可包括圖案化金屬跡線,經封裝發光二極體焊接至該等圖案化金屬跡線。 顯示器14可包括安裝於諸如支撐結構48及支撐結構46之支撐結構內之光學薄膜42、導光板22、反射器20、發光二極體24T(及相關聯撓曲電路44T)及發光二極體24B(及相關聯撓曲電路44B)。諸如圖2之偏光器層26及偏光器層34、薄膜電晶體層28及彩色濾光片層32之顯示器層亦可安裝於支撐結構48及支撐結構46中(例如,藉由將此等層置放於支撐結構48之內部、在層42之頂部上)。 支撐結構48及支撐結構46有時可被稱為底盤部件或底盤結構,且可由諸如塑膠、陶瓷、纖維複合物、金屬或其他合適材料之材料形成。舉例而言,底盤46可由矩形金屬環形成,其有時被稱為金屬底盤或m底盤,而底盤48可由矩形塑膠環形成,其有時被稱為塑膠底盤或p底盤。若需要,則可藉由將發光二極體24T及發光二極體24B、光學薄膜42及其他顯示器結構直接安裝於外殼12內或藉由將發光二極體24T及發光二極體24B、光學薄膜42及其他顯示器結構安裝於其他形狀之支撐結構中而形成顯示器14。在圖4之說明性組態中,將矩形環狀p底盤48及矩形環狀m底盤46用於形成顯示器14之顯示模組,該顯示器14可安裝於在諸如圖2之顯示器覆蓋層14C之顯示器覆蓋層下之外殼12內。若需要,則可使用其他安裝組態。 為了幫助改良背光效率,可能需要最小化發光二極體與導光板22之間的間隙,同時確保所得結構將能夠在熱及冷環境中使用裝置10期間適應導光板之熱膨脹及收縮。在一個合適配置中,將發光二極體24T沿著導光板之頂邊緣附接至導光板22而不附接至周圍之支撐結構。此允許發光二極體24T在熱膨脹及收縮事件期間相對於支撐結構浮動,同時維持發光二極體24T與導光板22之間的小間隔。在導光板22之對置底邊緣處,導光板22及發光二極體24B可按固定配置而附接至諸如m底盤46之支撐結構,該固定配置不容許發光二極體24B相對於m底盤46浮動。如同導光板22之浮動頂邊緣的情況一樣,可在導光板22之固定底邊緣與發光二極體24B處最小化發光二極體與導光板22之間的間隙。 圖5為顯示器14之在頂部發光二極體24T附近之部分的橫截面側視圖。如圖5中所展示,發光二極體24T可附接至導光板22,以使得來自發光二極體24T之光50可有效率地自發光二極體24T之邊緣58越過間隙61發射入導光板22之相鄰邊緣60中。間隙61可充滿空氣或黏著劑,且(對於至少一些發光二極體24T而言)間隙61之特徵可在於約0.2 mm之間隙寬度G(例如,小於0.6 mm、小於0.5 mm、小於0.4 mm、小於0.3 mm、小於0.2 mm或小於0.1 mm)。可達成諸如該等間隙寬度之小間隙寬度,此係因為歸因於邊緣60及發光二極體24T相對於m底盤46之浮動位置而不需要使間隙G足夠大以適應板22之熱膨脹。 發光二極體24T可沿維度X在條中延伸(在圖5之取向中,進入頁面)且可電連接至撓曲電路44B中之金屬跡線63。例如,可使用焊料65將發光二極體24T焊接至撓曲電路44B之上表面上之跡線63中之金屬墊。在裝置10之操作期間,可使用跡線63將電力供應至發光二極體24T。 沿側向維度Y之在發光二極體24T與導光板22之間的相對位置可藉由將導光板附接至撓曲電路44B而加以固定。如圖5中所展示,可使用諸如光學透明黏著劑52之黏著劑將導光板22附接至撓曲電路44B。諸如印刷白墨或白色膠帶(諸如白色膠帶反射層54)之反射層可插入於光學透明黏著劑52與撓曲電路44B之間以幫助將光50反射至導光板22中。白色膠帶反射層54可藉由黏著劑層56(例如,白色膠帶反射層54之底側上之黏著劑)附接至撓曲電路62。 可使用撓曲電路44B(如圖5中所展示)及/或藉由使用插入在邊緣58與邊緣60之間的黏著劑將頂部發光二極體24T之條附接至導光板22之頂邊緣60。導光板22之透視圖展示於圖6中,其展示可如何將發光二極體24T及撓曲電路44B附接至導光板22之頂邊緣60。 用於將導光板22及發光二極體24安裝於諸如m底盤46之支撐結構中的說明性程序展示於圖7、圖8、圖9、圖10、圖11及圖12之顯示器結構之橫截面側視圖中。 在安裝顯示器結構前之m底盤46之底邊緣46B之橫截面側視圖展示於圖7中。如圖7中所展示,底邊緣46B可具有溝槽,諸如溝槽46B-1。在組裝期間,顯示器層(諸如導光板22)之邊緣可收納在溝槽46B-1內。溝槽46B-1可由m底盤46中之凹座形成,該凹座形成於後壁46R、端壁(側壁)46B-3及懸伸壁46B-2之間。可沿m底盤46之頂邊緣形成相應溝槽以收納導光板22之頂邊緣。 最初,可將底部發光二極體24B之條置放在溝槽46B-1中,如圖8中所展示。發光二極體24B可焊接至撓曲電路44B。可使用一層黏著劑將撓曲電路44B附接至壁46-R,或如圖9中所展示,可使用白色反射膠帶54將撓曲電路44B附接至壁46-R。黏著劑64可在膠帶54底側,以使得膠帶54將黏附至撓曲電路44B之上表面且將黏附至m底盤46之後壁部分46R之表面。在使用膠帶54將發光二極體24B及撓曲電路44B固定至m底盤46之底邊緣46B以使得發光二極體24B之位置相對於底盤46固定後,可將反射器20附接至m底盤46。舉例而言,可使用黏著劑(參見(例如)雙面膠帶62)將反射器20附接至膠帶54。 在圖9中所展示之組態中,下部發光二極體條(亦即,底部發光二極體24B)及底部撓曲電路44B附接至m底盤46且不相對於m底盤46移動。在隨後之組裝操作中,導光板22可安裝為與底部發光二極體24B及底部撓曲電路44B成固定關係,以使得導光板22之位置相對於底盤46固定。 為了適應導光板22中之熱收縮及膨脹,以固定關係將導光板之上邊緣附接至頂部發光二極體24T,而不將發光二極體24T、撓曲電路44T或導光板22之上邊緣附接至m底盤46。顯示器14之底邊緣因此可具有相對於底盤46處於固定位置中之導光板及發光二極體背光源,而顯示器14之頂邊緣可具有相對於底盤46處於浮動位置中之導光板及發光二極體背光源。 圖10為導光板22之上端之橫截面側視圖,其展示在準備將導光板22之頂邊緣安裝在m底盤46中時可如何將頂部發光二極體24T及頂部撓曲電路44B附接至導光板22之頂邊緣。如結合圖5所描述,例如,可使用黏著劑52(例如,在室溫下熱固化之光學透明黏著劑)將發光二極體24T及撓曲電路44B附接至導光板22。 在將頂部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導光板22之後,如圖10中所展示,導光板22之頂邊緣及附接之發光二極體可在方向66上插入至m底盤46之頂部溝槽46T-1中,如圖11中所展示。可留下撓曲電路44T未附接至m底盤46,以使得撓曲電路44T可在m底盤46內自由滑動以適應導光板22之熱膨脹及收縮(亦即,導光板22之頂邊緣及附接之發光二極體24T及撓曲電路44T可在溝槽46T-1中相對於m底盤46浮動)。 在將導光板22之頂邊緣22T滑動至頂部m底盤46T-1中之後,可在方向68上將導光板22之對置之底邊緣22B插入至底部m底盤溝槽46B-1中,如圖12中所展示。在將底邊緣22B插入溝槽46B-1期間,導光板22可相對於m底盤46移動,而先前附接至m底盤46之結構(諸如,底部發光二極體24B、底部撓曲電路44B及底部反射膠帶54)相對於m底盤46保持固定。一旦導光板22之下邊緣部分22B已抵靠在底部發光二極體24B上,則可在方向72上向下按壓導光板22。 當在方向72上按壓時,黏著劑70可將導光板22附接至底盤46(經由諸如反射膠帶54及撓曲電路44B之插入結構)。黏著劑70可為(例如)光學透明黏著劑。當以此方式附接時,導光板22將在圖11之導光板22之頂邊緣22T處相對於m底盤46浮動且將在圖12之導光板22之底邊緣22B處相對於m底盤46固定。藉由在於方向72上向下按壓以將導光板22附接至m底盤46之前允許邊緣22B接觸發光二極體24B之至少一些經曝露表面,可最小化導光板22之下邊緣與至少一些發光二極體24B之邊緣之間的間隙G的大小。舉例而言,對於多數或所有發光二極體24B,G之量值可小於0.6 mm、小於0.5 mm、小於0.4 mm、小於0.3 mm、小於0.2 mm、小於0.1 mm或可為其他合適大小。 圖13為在插入導光板22之頂邊緣部分22T及頂部發光二極體條24T之後m底盤46之頂部部分46T之透視圖。圖14為在插入及附接導光板22之底邊緣部分22B及底部發光二極體條24B之後m底盤46之底部部分46B之透視圖。 在將導光板22及發光二極體24安裝於m底盤46中之後,可將p底盤48附接至m底盤46,如圖15及圖16中所展示。圖15及圖16之顯示器層72(例如,偏光器層、薄膜電晶體層、彩色濾光片層及圖2中所展示之類型的其他顯示器層)接著可被安裝於p底盤48之矩形內部開口中以形成顯示器14之顯示模組。 若需要,可使用白墨(諸如圖17之白墨86)提供白色反射膠帶54之反射性質。白墨86可沈積於諸如撓曲電路44B之撓曲電路上,在該撓曲電路44B上,使用網版印刷或其他合適沈積技術安裝發光二極體24。白墨86可印刷於上部撓曲電路44T上(例如,用於代替圖5之白色反射膠帶54)。如圖17中所展示,可使用諸如雙面膠帶84之黏著劑將撓曲電路44B附接至m底盤46。 涉及組裝顯示器14(例如,用於形成顯示模組或使用諸如m底盤46及p底盤48或其他合適支撐結構的支撐結構形成之其他顯示器結構之組裝操作)之說明性步驟展示於圖18中。 在步驟90處,底部可撓性基板44B及安裝在基板44B上之發光二極體24B之條可附接至m底盤46。例如,可使用反射膠帶54(圖9)、使用雙面膠帶或使用其他合適附接機構(例如,黏著劑、扣件等)將底部可撓性基板44B附接至m底盤46。 在於m底盤46之底部溝槽中將可撓性基板44B及發光二極體24B附接至m底盤46後,如步驟92,可將反射器20附接至m底盤46(例如,使用諸如圖9之雙面膠帶62之黏著劑或其他附接機構)。 在步驟94處,可準備導光板22之上端以用於安裝至m底盤46。詳言之,可將發光二極體24T及可撓性基板44T附接至導光板22之頂邊緣部分22T,如圖10中所展示。 在步驟96處,可使導光板22之頂部(例如,頂部部分22T及附接之可撓性基板44T及頂部發光二極體條24T)滑動至m底盤46之U形溝槽46T-1中(圖11)。 在步驟98處,導光板22之底部(例如,底部部分22B)可在圖12之方向68上滑動直至導光板22之部分22B觸碰底部發光二極體24B(例如,以使得在導光板22之邊緣與一些或所有發光二極體24B之間存在小於0.6 mm、小於0.5 mm、小於0.4 mm、小於0.3 mm、小於0.2 mm或小於0.1 mm之間隙G)。一旦導光板22已抵靠在下部發光二極體條上,則可在方向72上向下按壓導光板部分22B(圖12)以用光學透明黏著劑70將導光板22附接至m底盤46(圖12)。黏著劑70可熱固化(例如,在室溫下),從而固定導光板22相對於底部發光二極體條及m底盤46之位置。導光板22之頂邊緣不附接至m底盤46(亦即,導光板22之頂邊緣浮動),因此可適應熱膨脹及收縮事件。將頂部發光二極體24T附接至導光板邊緣22T之程序(步驟94)及在將導光板22抵靠發光二極體24B置放後將導光板22附接至可撓性基板44B(及因此附接至m底盤46)之程序可有助於最小化在發光二極體24與導光板22之上邊緣及下邊緣之間產生的間隙的大小G。詳言之,在具有小的G之組態中(例如,當G小於0.2 mm或小於0.1 mm時),可增強發光二極體24與導光板22之間的耦接效率。 在步驟100之操作期間,可藉由如圖15及圖16中展示般附接p底盤48及m底盤46及藉由將光學薄膜42及其他顯示器層(參見(例如)圖2之層)包括至顯示模組中(例如,作為圖15及圖16之層72),完成顯示模組組裝操作。經組裝之顯示模組接著可安裝在裝置10中以充當顯示器14(例如,藉由將顯示器結構安裝在諸如圖2之覆蓋層14C之顯示器覆蓋層下)。 根據一實施例,提供一顯示器,其包括:至少一個顯示器層,其具有經組態以顯示及成像之結構;及背光單元,其經組態以產生穿過至少一個顯示器層之背光,其中背光單元包括支撐結構、導光板、在導光板之對置之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處耦接至導光板之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及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其中在導光板之第一邊緣處之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支撐結構浮動之位置,且其中在導光板之第二邊緣處之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支撐結構固定之位置。 根據另一實施例,支撐結構包含矩形環狀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矩形環狀底盤包括金屬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顯示器進一步包括矩形環狀塑膠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至少一個顯示器層包括液晶顯示器薄膜電晶體層。 根據另一實施例,顯示器進一步包括基板,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藉由該基板附接至導光板之第一邊緣,其中基板相對於支撐結構浮動。 根據另一實施例,基板包括可撓性印刷電路。 根據另一實施例,顯示器進一步包含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藉由該第一基板附接至導光板之第一邊緣,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連接至該第二基板。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可撓性印刷電路且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 根據另一實施例,顯示器進一步包含黏著劑,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藉由該黏著劑耦接至導光板。 根據另一實施例,顯示器進一步包括將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支撐結構之結構。 根據另一實施例,將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支撐結構之結構包括膠帶。 根據另一實施例,膠帶包括白色反射膠帶。 根據一實施例,提供形成使用背光結構進行背光照明之顯示器之方法,該等背光結構包括具有對置之第一邊緣及第二邊緣之導光板及底盤,該方法包括:將第一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導光板之第一邊緣而不將第一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底盤,以使得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底盤浮動之位置;將第二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底盤;將導光板之第二邊緣移動朝向附接至底盤之第二發光二極體條;以及在將導光板之第二邊緣移動朝向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後,將導光板之第二邊緣附接至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底盤包括具有矩形環形狀之金屬底盤,其中附接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括用膠帶將第二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金屬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括在可撓性印刷電路上之發光二極體,其中附接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括用膠帶將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其中附接導光板之第二邊緣包括藉由黏著劑將導光板之第二邊緣附接至可撓性印刷電路。 根據一實施例,提供顯示器,其包括:底盤;第一發光二極體條;第二發光二極體條;以及導光板,其具有經組態以分別自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及第二發光二極體條接收光的對置之第一邊緣及第二邊緣,其中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在第一邊緣處附接至導光板且具有相對於底盤浮動之位置,且其中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底盤及第二邊緣固定之位置。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與導光板之第一邊緣相隔小於0.2 mm之間隙,且第二發光二極體條與導光板之第二邊緣相隔小於0.2 mm之間隙。 根據另一實施例,顯示器進一步包含黏著劑,在第二邊緣處藉由該黏著劑將導光板安裝至底盤。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括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其中黏著劑將導光板附接至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顯示器進一步包括將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底盤之膠帶,以使得第二邊緣具有相對於底盤固定之位置。 前述內容僅說明本發明之原理,且在不偏離本發明之範疇及精神的情況下,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作各種修改。可個別地或以任何組合形式實施前述實施例。 10‧‧‧電子裝置 12‧‧‧外殼 14‧‧‧顯示器 14C‧‧‧覆蓋層 18‧‧‧背光結構/背光單元 20‧‧‧反射器 22‧‧‧導光板 24‧‧‧發光二極體光源 24B‧‧‧發光二極體 24T‧‧‧發光二極體 26‧‧‧偏光器層 28‧‧‧薄膜電晶體層 30‧‧‧液晶層 32‧‧‧彩色濾光片層 34‧‧‧偏光器層 36‧‧‧密封劑 38‧‧‧顯示驅動器積體電路 40‧‧‧撓曲電路電纜 42‧‧‧光學薄膜 44T‧‧‧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 44B‧‧‧底部可撓性基板/撓曲電路 46‧‧‧支撐結構/底盤 46B‧‧‧底部部分/底邊緣 46T‧‧‧頂部部分 46R‧‧‧後壁部分 46-R‧‧‧後壁 46B-1‧‧‧溝槽 46B-2‧‧‧懸伸壁 46B-3‧‧‧端臂/側壁 46T-1‧‧‧頂部溝槽 48‧‧‧支撐結構/底盤 50‧‧‧光 52‧‧‧光學透明黏著劑 54‧‧‧白色膠帶反射層/膠帶 56‧‧‧黏著劑層 58‧‧‧邊緣 60‧‧‧頂邊緣 61‧‧‧間隙 62‧‧‧雙面膠帶 63‧‧‧金屬跡線 64‧‧‧黏著劑 65‧‧‧焊料 66‧‧‧方向 68‧‧‧方向 70‧‧‧光學透明黏著劑 72‧‧‧顯示器層/方向 84‧‧‧雙面膠帶 86‧‧‧白墨 Z‧‧‧方向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具有背光式顯示器之說明性電子裝置之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說明性背光式顯示器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說明性顯示器背光結構之頂視圖,其展示可如何將兩個發光二極體條用於為顯示器提供背光。 圖4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具有背光結構之顯示模組中之說明性結構之透視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已附接了發光二極體條之導光板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在附接發光二極體條之後導光板之上邊緣之速視圖。 圖7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在附接發光二極體條之前金屬底盤結構之底邊緣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圖7之金屬底盤結構之底邊緣之橫截面側視圖,其中發光二極體條已經置放以為底部導光板邊緣提供背光照明。 圖9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圖8之底部金屬底盤結構邊緣之橫截面側視圖,已使用反射膠帶在固定位置中將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該底部金屬底盤結構邊緣。 圖10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附接至導光板之頂邊緣之發光二極體條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在安裝導光板之具有圖10之發光二極體條之頂邊緣使得導光板之頂邊緣及發光二極體處於相對於金屬底盤浮動之位置中期間金屬底盤結構之頂邊緣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12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在安裝及附接導光板之底邊緣期間圖9之金屬底盤結構之底邊緣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13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具有導光板及相關聯發光二極體之金屬底盤之頂邊緣部分的透視圖。 圖14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具有導光板及相關聯發光二極體之金屬底盤之底邊緣部分的透視圖。 圖15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具有導光板及相關聯發光二極體之顯示模組中之金屬底盤及相關聯塑膠底盤之頂邊緣部分的橫截面側視圖。 圖16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具有導光板及相關聯發光二極體之顯示模組中之金屬底盤及相關聯塑膠底盤之底邊緣部分的橫截面側視圖。 圖17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在一配置中之金屬底盤之底邊緣部分及導光板及相關聯發光二極體之橫截面側視圖,在該配置中,一白墨層已形成於發光二極體撓曲電路基板上以充當反射層。 圖18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涉及組裝具有雙緣發光二極體組態之顯示器的顯示器結構之說明性步驟的流程圖。 14‧‧‧顯示器 14C‧‧‧覆蓋層 18‧‧‧背光結構/背光單元 20‧‧‧反射器 22‧‧‧導光板 24‧‧‧發光二極體光源 26‧‧‧偏光器層 28‧‧‧薄膜電晶體層 30‧‧‧液晶層 32‧‧‧彩色濾光片層 34‧‧‧偏光器層 36‧‧‧密封劑 38‧‧‧顯示驅動器積體電路 40‧‧‧撓曲電路電纜 42‧‧‧光學薄膜 50‧‧‧光 52‧‧‧光學透明黏著劑 Z‧‧‧方向
权利要求:
Claims (21) [1] 一種顯示器,其包含:至少一個顯示器層,其具有經組態以顯示及成像之結構;及一背光單元,其經組態以產生穿過該至少一個顯示器層之背光,其中該背光單元包括一支撐結構、一導光板、在該導光板之對置的第一邊緣及第二邊緣處耦接至該導光板之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及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其中在該導光板之該第一邊緣處的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該支撐結構浮動之一位置,且其中在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處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固定之一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其中該支撐結構包含一矩形環狀底盤。 [3] 如請求項2之顯示器,其中該矩形環狀底盤包含一金屬底盤。 [4] 如請求項3之顯示器,其進一步包含一矩形環狀塑膠底盤。 [5]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其中該至少一個顯示器層包含一液晶顯示器薄膜電晶體層。 [6]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其進一步包含一基板,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藉由該基板附接至該導光板之該第一邊緣,其中該基板相對於該支撐結構浮動。 [7] 如請求項6之顯示器,其中該基板包含一可撓性印刷電路。 [8]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藉由該第一基板附接至該導光板之該第一邊緣,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連接至該第二基板。 [9] 如請求項8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基板包含一第一可撓性印刷電路,且其中該第二基板包含一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 [10] 如請求項9之顯示器,其進一步包含黏著劑,該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藉由該黏著劑耦接至該導光板。 [11] 如請求項10之顯示器,其進一步包含將該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該支撐結構之一結構。 [12] 如請求項11之顯示器,其中將該第二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該支撐結構之該結構包含膠帶。 [13] 如請求項12之顯示器,其中該膠帶包含白色反射膠帶。 [14] 一種形成使用背光結構進行背光照明之顯示器的方法,該等背光結構包括具有對置的第一邊緣及第二邊緣之一導光板及一底盤,該方法包含:將一第一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一導光板之該第一邊緣而不將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該底盤,以使得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該底盤浮動之一位置;將一第二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該底盤;將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移動朝向附接至該底盤之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以及在將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移動朝向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後,將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附接至該底盤。 [15]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底盤包含具有一矩形環形狀之一金屬底盤,且其中附接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含藉由膠帶將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附接至該金屬底盤。 [16]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含在一可撓性印刷電路上之發光二極體,且其中附接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含藉由該膠帶將該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該底盤。 [17] 如請求項16之方法,其中附接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包含:藉由黏著劑將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附接至該可撓性印刷電路。 [18] 一種顯示器,其包含:一底盤;一第一發光二極體條;一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及一導光板,其具有經組態以分別自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及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接收光的對置之第一邊緣及第二邊緣,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在該第一邊緣處附接至該導光板且具有相對於該底盤浮動之一位置,且其中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具有相對於該底盤及該第二邊緣固定之一位置。 [19] 如請求項18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條與該導光板之該第一邊緣相隔小於0.2 mm之一間隙,且其中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與該導光板之該第二邊緣相隔小於0.2 mm之一間隙。 [20] 如請求項19之顯示器,其進一步包含黏著劑,該導光板藉由該黏著劑而在該第二邊緣處安裝至該底盤。 [21] 如請求項20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發光二極體條包含一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且其中該黏著劑將該導光板附接至該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該顯示器進一步包含將該可撓性印刷電路附接至該底盤之膠帶,以使得該第二邊緣具有相對於該底盤固定之位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1651B|2015-02-01|具有雙緣發光二極體背光之顯示器及其形成方法 US9361609B2|2016-06-07|Backlight structures and backlight assemblies for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s US9939672B2|2018-04-10|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spreading film US9158059B2|2015-10-13|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ing same KR20080043914A|2008-05-20|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40092630A1|2014-04-03|Backlight Structures and Assemblies for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s US20180142875A1|2018-05-24|Light emitting device,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922062B1|2018-11-27|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229155B2|2016-01-05|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JP2005049450A|2005-02-24|液晶表示パネル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固定構造 KR20120038167A|2012-04-23|액정표시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60075050A|2016-06-29|모바일용 표시장치 KR101951258B1|2019-02-22|액정표시장치 KR20170079244A|2017-07-10|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70005116A1|2017-01-05|Displays Having Substrate Ledge Support KR101463683B1|2014-11-19|액정표시장치 US9897744B2|2018-02-20|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assymetric light leakage promoting features KR101868845B1|2018-06-20|Led 모듈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686670B1|2016-12-14|액정표시장치 US20140375924A1|2014-12-25|Display device KR101702130B1|2017-02-02|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JP2011065165A|2011-03-31|液晶表示装置 KR20180014305A|2018-02-08|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20170063033A|2017-06-08|액정표시장치 KR20110070542A|2011-06-24|액정표시장치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WO2013089873A1|2013-06-20| KR20140079822A|2014-06-27| DE112012005199T5|2014-09-04| KR101613028B1|2016-04-15| TWI471651B|2015-02-01| GB2509472A|2014-07-02| CN202929331U|2013-05-08| GB2509472B|2018-07-04| CN103163685B|2016-06-08| US8508694B2|2013-08-13| CN103163685A|2013-06-19| US20130148058A1|2013-06-13| GB201407944D0|2014-06-1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20040004827A1|2002-07-08|2004-01-08|Guest Christopher William|Light devices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3991358B2|2003-01-07|2007-10-17|ソニー株式会社|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10406A|2003-06-18|2005-01-13|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バックライト付液晶表示装置| JP4590283B2|2004-05-21|2010-12-01|シャープ株式会社|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TWM268609U|2004-12-10|2005-06-21|Innolux Display Corp|Back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081361A1|2005-10-12|2007-04-12|Donald Clary|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KR101464795B1|2007-05-20|2014-11-27|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광 재순환 중공 공동형 디스플레이 백라이트| US8434909B2|2007-10-09|2013-05-07|Flex Lighting Ii, Llc|Light emitting display with light mixing within a film| JP2009245885A|2008-03-31|2009-10-22|Sanken Electric Co Ltd|面光源装置| KR101240492B1|2008-04-30|2013-03-11|쩌지앙 메인룩스 라이팅 씨오., 엘티디.|백색 발광다이오드 및 백색 발광다이오드 램프| JP5180158B2|2008-10-31|2013-04-10|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液晶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2265085B|2009-01-13|2014-06-18|夏普株式会社|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101127581B1|2009-12-18|2012-03-26|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모듈| US8508694B2|2011-12-13|2013-08-13|Apple Inc.|Display with dual-edge light-emitting-diode backlight|US8508694B2|2011-12-13|2013-08-13|Apple Inc.|Display with dual-edge light-emitting-diode backlight| US9400349B2|2012-11-09|2016-07-26|Apple Inc.|Electronic device with display chassis structures| US9287336B2|2013-02-26|2016-03-15|Apple Inc.|Displays with shared flexible substrates| US9097825B1|2013-06-24|2015-08-04|Amazon Technologies, Inc.|White tape in a front light display component stack| US9395822B2|2014-03-03|2016-07-19|Peter Hinz|Keycap including a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polarizing glyphs| US9442518B2|2014-06-02|2016-09-13|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Mounting wedge for flexible material| KR102257201B1|2014-12-10|2021-05-28|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9857521B2|2015-04-20|2018-01-02|Apple Inc.|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backlight color compensation structures| TWI595279B|2015-10-13|2017-08-11|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反射式顯示裝置與其前光模組| US9939576B2|2016-01-27|2018-04-10|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Providing structural support via backlight system| US10247367B1|2016-07-26|2019-04-02|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Lighting system| US10488705B2|2017-04-19|2019-11-26|Apple Inc.|Electronic devices with backlit displays| US10571743B2|2017-04-19|2020-02-25|Apple Inc.|Electronic devices with backlit displays| JP2022510914A|2018-11-30|2022-01-28|コー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導光板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結果的に得られた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それ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方法|
法律状态:
2021-11-0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US13/324,862|US8508694B2|2011-12-13|2011-12-13|Display with dual-edge light-emitting-diode backlight|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